正在阅读:长乐十一五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走进长乐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长乐十一五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转载 2011/05/31 00:00:25 发布 来源:互联网 作者:长乐网编辑 255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长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海西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个判断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突破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为4.5万元;财政总收入预计达25.18亿元(不含基金),年均增长14.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0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将调整为8.7:64.5:26.8。2010年预计全市工业总产值904.8亿元,年均增长1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92.8%。纺织业产值可突破500亿元,冶金业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可持续发展指标顺利完成。

城市建设展现新貌。全面启动首占营前新区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3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9.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码头、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取得全面突破。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半小时文化圈”初步形成。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新的成绩。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惠及城乡居民的医疗、养老、就业等6项民生指标全部完成,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万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60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年均增长9.6%,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逐年提高。

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全面启动,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系统建设日益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政银企合作日益深化,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对外经贸合作日益深化,五年出口总额累计11.45亿美元,年均增长15.3%,进口总额22.6亿美元,年均增长38.8%。长乐国际机场、松下港成为对台直航点。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长乐过去五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这些成绩与经验,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自豪感,激发全市人民的进取心,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长乐“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建议》科学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努力开创长乐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富民强市、和谐宜居为奋斗目标,围绕“打造新型临港工业城市、现代物流商贸城市、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全面实施“三城三群、生态链接、城乡一体、以港兴市、科学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滨江滨海的海西省会窗口生态城市,使长乐成为海西民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成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和经济增长极,成为福州的滨海新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此,《建议》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要正确把握好“六个坚持”的主要原则,即“坚持先行先试、坚持跨越发展、坚持项目带动、坚持城乡一体、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民生优先”,这“六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在此基础上,《建议》围绕“三城三群、生态链接、城乡一体、以港兴市、科学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实力、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六个方面。我们提出这些发展目标,主要考虑与长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与长乐在海西及福州的地位作用相适应,既立足于“赶”,又着眼于“超”;既突出“快”,又蕴含“好”;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指导,又为具体操作留有空间,所有这些目标既体现了跨越发展的要求,又确保经过努力总体上可以实现。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里,我对几个重点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我市虽然已形成了纺织、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和粮油食品加工、动漫等部分新兴产业,但产业链不够长,名牌产品较少,生产性大项目偏少,这是长乐与先进县市发展的最大差距。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必须紧紧围绕“增效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大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经济运行整体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建议》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建设新型临港工业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港口,加大港口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临港工业迅速发展。在利用河港发展工业上,加大对洋屿内港区的挖潜改造和功能调整力度,发展轻工电子、装备制造、纺织等城市型工业;在利用海港发展工业上,做好松下码头近、中、远期的规划建设,重点发展粮油、化工、装备、钢铁、能源、造船等临港工业以及CPL、PTA、锦纶聚合等纺织上游产业;在利用空港发展工业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生物制药等制造业及纺织中下游产业。二是建设现代物流商贸城市。立足与产业发展配套、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形成以市区为核心、辐射“三城三群”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以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三是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城市。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科学配置旅游资源,依托现有主要景区,开发建设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展“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创建活动。四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创新、增资扩产、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实施纺织、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争到2015年,形成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全市钢铁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机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五是大力培育新兴主导产业。依托松下港粮食加工物流园区、海西动漫创意园区、东南IC制造业基地和迅捷光电,培育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粮油食品等新兴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力争到2015年拥有8家上市企业。

(二)关于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三城三群”。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落实“三城三群”规划。在河港城,加快基础配套、政务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带动以三汊港为中心的首占营前新区全面开发;在海港城,突出抓好东南IC制造业基地、海西高科技企业港、外文武垦区高尚住宅区、松下港区等建设,全力推动滨海新城建设提速;在空港城,以长乐人创业基地和动漫创意园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以海西动漫城为核心的空港城建设。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加大路网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一批具有重要通道功能的城市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建设,加快建设输变电工程,推进自来水管网建设改造。加快三大工业集中区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第二水源取水口新址论证规划。以“数字长乐”建设为核心,加快“三网融合”。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分工科学、责权明确、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加大违法建设的清理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建设。

(三)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为目标,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为此,《建议》重点强调了三个内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综合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动农业产学研合作和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机制。二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城市标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金峰、漳港、湖南、江田、古槐、松下、潭头等中心城镇建设,建成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中心镇。三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民就业服务范围。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支持农民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投资性、资产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四)关于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事关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十二五”期间,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提出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建设生态城市。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 目标,全面实施莲柄港、上下洞江、陈塘港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城乡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绿”工程建设。加强湿地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实施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工程。二是强化节能减排。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开发绿色、低碳的资源利用新技术,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

(五)关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源泉,长乐要成为海西民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和经济增长极,成为福州的滨海新城,就必须不断增创改革开放的新优势,这也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提出四点举措:一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绩效评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工作,积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二是强化投资引领。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引导民间投资重点向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民生社会事业改善、节能环保等方面倾斜。加快策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十二五” 规划。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大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引资力度,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渠道,加强重点领域人才、技术和研发力量的引进。拓展传统和新兴外贸市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吸引央企、省企和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航投资。四是加强对台合作。进一步密切对台产业交流与合作,建成两岸邮政枢纽中心,全力推进联通海峡1号线工程建设,推动两地经贸、宗教、文化、教育、武术、旅游等全方位交流。

(六)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快速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长乐人文底蕴深厚,又聚集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良好条件和机遇。为此,《建议》强调了三点要求: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深入实施 “教育强市”战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力争到2015年新增1所省一级达标校和1所省二级达标校,新增2-3所福州市农村初级中学达标校,1所省级示范小学。三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

(七)关于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要更加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和安全等问题。为此,《建议》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提升城市文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为抓手,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强化政府、企业、个人信用意识,树立 “诚信长乐”形象。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支出对民生和社会领域的倾斜力度,将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市人民医院,力争到2015年拥有2所三级乙等和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加快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和谐发展。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和管理水平。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全面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安置养老保障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做好失业保险金扩大支出试点工作。加大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四是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问题。五是深化平安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整治,健全完善严防严打工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应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