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长乐撤县设市20年文体事业发展综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长乐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长乐撤县设市20年文体事业发展综述

转载 长乐网CEO2014/12/04 11:45: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长乐新闻网 作者:长乐网 262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趣味运动会

篮球赛

全民健身运动

长乐新闻讯: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城市的血脉,那么文化、体育则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体育对提升城市品位、树立良好外部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撤县设市以来,长乐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在文化强市、体育强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文体场所遍地开花

1994年,县图书馆藏文献38309册,其中图书37973册,年订报纸16种,期刊128种。年接待读者6.88万人次,其中阅览2.84万人次;年借阅书刊9.02万册次,其中外借5.87万册次。

2014年,市图书馆已上架流通图书达406600册,上半年以来读者人流量30.7598万人次,图书流通量23.5545万册次。

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显示出撤县设市以来我市文化基础的不断充实,而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缩影。

2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文体建设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体机构不断健全。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冰心文学馆了。该馆于1997年8月2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当时冰心先生仍健在,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为在世作家建设的博物馆,也是当时全国第一个以作家个人命名的文学馆。

这座可以被称为文学殿堂的冰心文学馆,占地有13亩之多,还有一个64亩的“爱心公园”与之配套。公园内绿草如茵,草地上分开竖着几块冰心名言石刻。尽管寒风凛凛,仍有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步入文学馆,一种祥和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这里设有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厅,珍藏手稿版本与实物存列室,放映音像资料、举行学术讲座和会议的多功能厅,还有接待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心。这一切,把“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蕴韵演绎得恰到好处。如今,该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福建省、福州市的德育教育基地。

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门庭若市,忙碌的人们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或走进宁静的展厅,沉湎于与作家的交流之中,品味着人生的甘苦和艺术的欢乐;或奔跑在公园里,感触着大自然的律动,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和活力。

“这些来,我市坚持多元投入,建设了大量文体场馆和设施,为公共文体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市科技文体局有关人员介绍,从2002年起,我市通过“营销城市”运作项目和引导发动社会参与的办法,使文体建设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仅2002-2008年,共投资近6亿元,建成人民会堂、博物馆、仁德公园、天文馆、南山体育公园、吴航书院等标志性文体设施。

市博物馆坐落于冰心文学馆对面,是一座融展览、收藏、陈列、研究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展馆。2003年,这里还是一片近40亩的废旧厂房,长期荒置,杂草丛生。市土地发展中心将其回收后,其中的一半划拨为博物馆建设用地,另一半通过“招、拍、挂”出让,收回的1700多万元土地款用作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资金。有了这笔钱,博物馆很快落成了。

南山体育公园近2500万元的投资也几乎由社会化运作筹得。为连接公园南北两座山体,需架设景观效果最佳的廊桥,经协商,最终由经纬集团出资建设,并命名为“经纬桥”。景区内的音乐喷泉、亭台楼阁等相关设施,甚至投资仅三五万元的登山小道,也都以冠名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面对农村文体设施较为薄弱的现状,我市把2007年定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年”,引导全市18个乡镇(街道)开展文体设施建设,启动姚广孝纪念堂、郑振铎故居等名人故居修复工程;改扩建新宁广场、御国广场等农村文体场所。

潭头镇泽里村村口,一栋气派的建筑格外吸引目光。“这就是泽里村文化中心,2007年建成,加上楼前广场,占地面积达16700平方米。”据介绍,这里有上下两层的演出大厅,可容纳近900名观众,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会议室一应俱全,中心周边配套建有灯光球场、艺术喷泉、儿童游乐园。

与泽里文化中心一样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还有不少。我市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厂房、祠堂等场所资源,改造成镇村宣传文化活动场所,设置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和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栏等“两室三栏”。金纶石化、力恒锦纶等广大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设立了职工活动中心、篮球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

目前,我市完成了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建成243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县级支中心和18个镇级、40个村级共享工程点,藏书量达40多万册;实现了村村有公园,文化服务站点也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均建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拥有篮球场、健身路径、游泳池等30多种体育设施共862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45.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

文体活动万紫千红

有人说,现在的长乐,找个活动场所相当容易。可在20多年前,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却因为场所受制,很是单一。“那时候一到晚上,大家都只能在家门口聊聊天,或者有幸看上一场露天电影”,说起当时的场景,年近六旬的高大伯感慨万千,“现在不一样啦,我们村里就有体育场,再多走几步就能到长山湖公园,不单晚上有了好去处,早上也有人舞剑、打羽毛球或是跑步。”

暮色渐起,长山湖广场,被数百名跳健身操的大妈大姐们“占据”。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在五名领队的指导下,一大群人蹦蹦跳跳,场面十分壮观。她们并不是专业协会,而是群众自发形成的,甚至有不少男性也参与其中。

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城乡随处可见。潭头镇大宏村大宏华侨广场,每到晚上,村民们便聚集在此健身锻炼,其中还不乏“80后”、“90后”。据说几年前,并不是这样的。由于我市群众普遍经济富裕、生活压力不大,就产生了不少“麻将迷”,而现在都转行成了“舞痴”。

江田镇虽地处农村,文体活动却十分蓬勃。坚持舞蹈锻炼多年的陈阿姨介绍说:“我身边很多邻居、朋友也都参与到文体活动中,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和睦了,因为小事就吵吵囔囔的声音少了许多。”——这也印证了市科技文体局副局长刘端佳的话:“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火,就会在群众中产生一种‘气场’,让身处其中的人不自觉地受到感染。”

除了群众自发的活动外,文化惠民工程也是遍地开花。作为闽剧艺术的发祥地,我市曾涌现出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称为“北梅南奏”的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著名闽剧小生、国家一级演员李小白,人称“南方盖叫天”的陈春轩,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陈可清,著名导演陈怀凯,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乃春等。

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闽剧事业的发展,加大经济投入保护这个传统的民间艺术,还在市博物馆安排闽剧展览,介绍闽剧的发展历史以及状况,宣传闽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闽剧。

今年8月27日,“文化惠民走基层·科学理论进闽剧”演出在潭头镇大宏村文化中心连续举办了两场。《理论进闽剧——春暖吴航》、《三坊七巷》传奇、《百花庆寿》、《状元与乞丐》……形式新颖的节目受到当地戏迷群众的热烈欢迎。

从理论进闽剧到文化三下乡,从元宵民俗文化节到“一镇一品”活动,从文化走亲擂台秀到百姓舞台梦想秀,一系列活动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此外,我市还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流动服务,推进资源共享。市图书馆在全市镇村、社区、部队和企业建成了51个图书分馆和图书流通点;市博物馆举办了“博物馆进校园”、“博物馆进部队”等活动,打造“没有墙的博物馆”;市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等则定期举办摄影、文艺、农技等培训班,这些都大大满足了群众对文体科技知识的需求。

据统计,现在我市民间职业剧团已有27个,从业人员1350多人;民间乐队85队,从业人员1100多人;100%的乡镇(街道)建立老体协,85%行政村建立老体协组织。每年进出长乐的各类演出团体200多个,常年在长乐演出的团体100多个,每年的戏剧演出达6000多场,民间乐队演出达5000多场。

如今的长乐,一年到头各类健身活动天天有,文化大餐日日享。

文体事业硕果累累

1994年-2000年,我市文化事业坚持“两为”思想和“双百”方针,在摄影、舞蹈、歌曲、书法、戏剧等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1995年有67件(篇)作品入选、参加市级以上展览、表演,或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获奖的市级44件、省级15件、国家级3件、参加国际交流3件;1996年获奖的市级26件、省级12件、国家级1件;1997年获奖的市级28件、省级15件、国家级1件;1998年获奖的市级36件、省级12件、国家级1件;1999年获奖的市级40件、省级9件、国家级2件、入选国际展览2件。

至2008年,全市共有500多件文艺作品在福州市级以上发表、展出或获奖。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文化涵养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人文长乐的目标,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被授予“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化先进县(市)”,2009年参加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考评分数名列全省第一。

近年来,先后举办民俗文化节、“感受温暖·爱我长乐”全市文艺调演等大型文化活动,创作演出民俗音画《长乐乡韵》等富有乡土特色的文艺精品。电视剧《郑和下西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件篆刻作品获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在首届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评奖中获得一银三铜的佳绩;“爱之声”合唱团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合唱节”比赛荣获金奖,参加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勇夺铜奖,是唯一一支获奖的县级市群众合唱团,也是我省在专业合唱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在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上,新编古装戏《苏秦还乡》荣获剧目、剧本、舞美一等奖,导演荣誉奖,卢香浓、蒋榕海获演员一等奖,高文钦获演员二等奖,2014年又一举摘得福州市第二届茉莉花文艺奖戏剧类一等奖……

二十年来,我市不仅迎来了文化创作上的欣欣向荣,也收获了体育事业上的累累硕果。

1995年,我市参加第二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国家田径队长乐籍运动员黄宝挺获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跳远冠军;1996年,我市健儿在全国农运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少年篮球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佳绩;1997年,在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福州市第十九届运动会中,也都能看到我市选手的飒爽英姿;1998年,共获得全国比赛第6名2人次,省级比赛金牌17枚、银牌20枚;1999年、2000年在体育大赛中也成绩斐然。

近几年,我市在竞技体育中继续保持全省中上地位。2008年,在福州市第二十二届运动会上夺得46枚金牌、总分971.2分,取得奖牌榜第四名、总分榜第七名的历史最好成绩;2009年以来,参加第五、六、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共获得8金、13银、2铜;2010年,在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比赛中,位居福州五区八县(市)第5位;2013年,斩获第十四届省运会17枚金牌、福州市第23届运动会37枚金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田径项目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由我市少体校输送的运动员陈时伟与队友通力合作,以37秒99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日本队保持了7年之久的亚洲纪录,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品牌建设魅力凸显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诸多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市以文化之心对待文化,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挖掘、整理和申报,已整理出“非遗”线索共计12250条,并公布了琴江台阁等第一批长乐市级非遗名录33项。

“台阁”由于各种原因,从盛极一时走向衰落。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获新生,于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表演赛中,参演节目《哪吒闹海》获民间文艺表演赛银奖。2009年首次访台演出,打出了一张强有力的文化品牌。

正是因为政府、社会、各界群众对“非遗”的高度重视,我市像琴江“台阁”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和传承。“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氏太极拳、黄酒酿造技艺、马头村闰端阳龙舟竞渡传统习俗等三项被列入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市科技文体局有关人员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将充分挖掘闽剧、评话、亻尺唱、楹联等具有民族传统和我市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力争评为中国(闽剧、楹联)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乡土课程,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庆,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造出一张张独具长乐本土特色的文化名片。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繁荣发展。我市的文体事业犹如一部快车驰上高速路,正以高速旋转的文体轮子,奔向文化强市、体育强市的未来。

【荣誉榜】

▲1996年,我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1997年,我市被省体委评为福建省第一届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2000年,我市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复查,成为第五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2006年,我市被授予福建省“闽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8年,我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新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市”称号。

▲2008年,市少体校被福州市体育局命名为“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被福建省体育局命名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2011-2012年度,我市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全国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先进县(市)”称号。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